「龍應台之流太囂張了,如果只是『野火集』層次,我還懶得理,現在鬧得不像話了,我只好牛刀小試一次。 」
「我出這本書,重點不在跟龍應台糾纏她的漂亮話和風涼話,我沒興趣落墨在那些浮辭上面;我把重點落在務實的考據上,一點樸學、一點糾謬、一掌一摑血、一步一腳印,棒喝給龍應台,你的資料、史料基礎太薄弱了,『大江大海一九四九』這種大題目,你碰不得的、你太不自量力了。」
「她本來只放野火就算了,她不該膨脹自己,寫什麼『大江大海』,她完全罩不住這種大題目,尤其牽涉的資料、史料太多了,她的程度,一下子就洩了底了。 」
這三段話就是李敖出這本書的心態。一本書的書名可以影響它的銷售量、能見度、話題性,如果書名是《我老豆的一九四九》,也許李敖就沒意見了‥‥‥也許,只是炮火小了點。但大江大海這麼氣派的書名顯然是龍應台自個兒取的,無怪乎李敖要說她膨脹了。一個人的觀點再怎麼大能大到哪裡去,更何況以事實來說︰是大江嗎?是大海嗎?所以,執求真相的李敖要說它不過只是殘山剩水而已,何足為大?自我膨脹!為何龍應台要自我膨脹呢?心態可議!大概是為了多賣點錢吧‥‥‥(議一下我的心態吧!)
再者說,看得到大江大海的視野是要極高的、能一覽全局的。但龍應台使出其擅長的「『現象』畢陳,『原因』不見。她用感性的濫套、用不高明的中文‥」就是這感性的濫套為她贏得不少掌聲,如果將它當做一本虛構小說看,能感動別人是好書啊!但如果是假歷史之名,行煽情之實,那就對不起其他歷史下的小人物。當龍應台的現象寫得極為感人的時候,眾多讀者的理性防線便失守了,一般人不願懷疑悲慘事情的真實與否,所以候選人說得聲淚俱下、下跪懇求也會有人相信。特別是隱瞞事實(有心無心、只截取部分現象,不分析,不追究原因)的報導,就是一種黑心的操弄。這是對真相傷害最大的手段!李敖同意龍應台寫出的現象不假,但他不屑這些現象將讀者帶往一個片面的事實與情感。尤其是長春那一段,當讀者看到共產黨圍城造成數十萬人命因肌餓而死,便會引起對共產黨的憤慨,龍應台沒有白紙黑字要讀者這麼做,但讀者這麼做了,能說不是龍應台引領讀者下這樣的結論嗎?李敖認為這也要怪國民黨死守孤城、以飢民戰惡整敵人‥‥‥‥‥所以龍應台用了局部的事實描寫了偏頗的景象,引發了讀者一廂情願的情緒,她很成功啊!
一九九四年的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、獅子山的血鑽石故事那一件不引發觀者的情緒,但只有情緒嗎?不問問原因,眼淚能流得理所當然、坦坦蕩蕩嗎?龍應台說了一個會讓人流淚的故事,但她不管你的感動是不是心安理得、名正言順,有感動就好。其他的,都不重要。李敖提出眾多證據駁斥這種現象,雖然不時離題很遠,但整本書的內容夠他離題!這題沒完全回答,也會在之後的問題中補足,讀者就算不能分辨誰說的才是真實情況,也可知道龍應台的寫法有極大問題。那這本書就有價值了。
一記者問:李敖寫了二十四萬字批評你,你怎麼看?
龍應台答:謝謝他的指教。
- May 31 Tue 2011 00:24
《大江大海騙了你》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